徐悲鸿的理论著作?
一、徐悲鸿的理论著作?
《奔马图》 《群马》 《九方皋》 《田横五百士》 《负伤之狮》 《愚公移山图《》
二、徐悲鸿的马怎么画素描?
步骤一:用灰墨摆出马身的基本形态,确定肩、胸、腹、臀的位置。笔尖到笔肚的墨色有浓淡变化,中、侧锋并用。
步骤二:笔蘸浓墨,抓住明暗转折部分,勾画出肩部、肩腿连接部的大块肌肉。用笔须结合骨骼、肌肉的走向,不可勾死。
步骤三:用大块墨色画出鼻骨侧面和下颌骨,留出鼻骨正面和颧骨,不要着墨。用中锋勾出头的轮廓、鼻孔、鼻翼、上下嘴唇,用笔要劲健有力,突出结构,然后用浓墨点出耳朵的暗面。
步骤四:用侧锋两三笔画出颈部主要肌肉,以粗重有力的一笔浓墨把头和胸部连接在一起。
步骤五:以书法的用笔来画四肢,趁湿用重墨勾勒主要骨骼、肌肉的起始与终止。注意以近浓远淡的墨色变化体现四肢的前后空间关系。腿的关节、后腿的跟腱、踝骨尤其要交代清楚。
步骤六:蘸焦墨,把笔躺倒,散开,涂绘鬃毛和尾巴,先以错落有致的几大笔取势,再以淡墨画后面的毛。每笔方向要有变化,不要均匀、对称、雷同。最后勾蹄,并点睛。
三、自画像素描 徐悲鸿赏析?
基本功扎实,虽是素描,但把人的精神刻画出来了
四、徐悲鸿的素描观是怎么形成的?
素描,本来就是一个完全来自西方的概念,十以前,素描只是从属于壁画等画种的草图,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开始将素描作为工场教授徒弟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美术教育实际上是在画家的作坊中进行的。十六世纪,意大利卡拉齐兄弟创办的波伦亚美术学院将素描教学系统化,从此,用单色材料进行古希腊罗马雕像石膏和人体写生的方法成为西方美术学院造型训练的基本课程,同时也成为衡量学生写实能力的标准。徐悲鸿对这一写实训练手段极为推崇,他把“素描者,艺之操也”这一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名言奉为信条。
徐悲鸿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能够培养正确的观察与思维,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亦即科学的造型观。素描不仅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素描也是区别于其它画种的一种绘画形式,同时还是研究造型艺术规律与表现形式时的本质语言。
五、动物素描理论?
除去四肢、颈部和头部,几乎所有动物的身体躯干的长度都是高度的两倍。因此,要多学一些关于动物形状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按照宽1长2的比例画一个长方形。
添上两个矩形:较大的矩形要覆盖动物的后部和身体的下部,较小的矩形要突出到身体上部和前部以外。这两个矩形都要按照一定角度绘制且彼此平行。“ab”这条边代表臀部的后倾斜面,“C”是膝盖骨(在大矩形的稍下方),“de”这条边为肩胛骨的顶部,而“f”广则是肩膀顶点。
在身体前后再添上两个更小、更窄的矩形,并且还要大致相互平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要在这一步同时画出来的原因)。“g”点代表膝盖底部的突出,“h”代表动物的肘部。
接下来再添加矩形,要画得更小、更窄。后部的矩形向内倾斜一定的角度,前部的矩形则要画成直立状态。
在前腿下再画矩形(掌骨),然后画上代表脚部的矩形。陆续画出代表骨盆、尾巴、脖子、头部和口鼻部分的矩形,然后画出表示耳朵的形状。
按照下图的方式在直线上用曲线描画。为了归纳出动作体型基本原理的精髓,我们将其画成了一幅集多种动物特点于一身的画作,没有添加任何具体的动物特征。
六、关于素描的理论作品?
素描曾经是西方人的专利,中国画更多的是着眼意象。书上载,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时,常常数年不点睛,等的就是神与物遇的那一刻。他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在这里指眼睛。
还是这位顾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因此,传神处不仅在眼睛,“神无方而易无体”,任何地方都可传神,关键在于心灵与物象能否交汇。
七、关于素描中景物的理论?
关于景物的素描方法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作文也要求描写景物……而大多数学生只 能抽象地陈述事情的经过,不能把景物写得有形、有色、有味、有情,往往是“生拉硬凑”。那么,如何学会景物素描呢?现以《海滨小城》一课为例,谈谈景物素描的几种方法:
1.近景、远景显层次。
作者在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时,细致观察,抓特点,由远及近,一层一层地写,条理井然。如课文第1—3节,先讲大海的景色,然后讲海边早晨的 景象,最后讲沙滩上的贝壳和捕鱼船队的归来。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远景起到了烘托作用,只是大致勾画,而近景是主体,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所以用了特写镜头来描 绘。
2.静景、动景巧配合。
课文中采用了动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使动、静景相映成趣。如课文的第3小节,作者写沙滩,先写遍地是美丽的贝壳,人们都不去理睬,贝 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这是静景描写;接着,笔锋一转,由静景描写转向动景描写,写满载而归的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静有 动,突出了海滨美丽的景色。
3.实景、虚景总相宜。
在描写实景的同时,适当引入虚景,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使意境进入高层,使画面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如课文写小城的庭院一段,紧紧抓住 “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这一特点来写,写了“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其中“热闹”一词,把凤凰树的花儿竞相开放 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以美感。“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给人以模糊的意蕴,花儿盛开,连成一片片,就像红云一样布满了小城,这样的虚景描 写给小城的美又添了几分姿色。
4.景物、人物相协调。
好的写景文章不可能没有人物和人物的活动。文章中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文中写道:“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 到浩瀚的大海。”“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 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所有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祥和、安宁的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要想使景物有形、有色、有味,我们不仅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去闻,还要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八、素描五大基础理论?
1、形体
形体是客观物像存在于空间的外在形式。任何物像都以其特定的形体存在而区别于其他物。形体属于素描造型的基本依据和不变因素。我们在观察物像时,应首先注意其整体呈现的基本形。构成物像的基本形不同,则物像的形体特征就会不同。基本形是物像的大关系,把握住对象的基本形,就抓住了其形体特征。而准确地把握物像的形体特征便奠定素描造型的基础。
2、结构
素描中的结构,主要指物像的内部构造和组合关系。形体与结构是外观与内涵的关系。结构是形成物像外贸的内在依据,不了解它,就无法准确把握物像的一系列外表特征。在素描中,结构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解剖结构或构成结构;二是形体结构。人体和动物的骨骼、肌肉所构成的解剖关系,是解剖结构。熟悉了解解剖,是人物造型的基础。其他物体的内部构成框架及其构成关系称构成结构,是物像形体的内在依据。绘画中对物体的结构关系的把握,主要在于用面体现其基本形体特征,这样便于理解和把握复杂的结构关系,有利于形象体积的塑造。
3、比例
物像的结构、形体等造型因素体现在外观形态上必然同一定的尺度相联系,不同的尺度关系则表现为一定的比例关系。任何物像的形体都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连结起来的,比例变了,物像的形状也就边了。在素描中对形体比例的观察不应是机械、刻板地比较,应注意立体物像在一定的角度和透视变化中的比例关系。要致意在相互比较中抓住物像的比关系,特别是大的、整体形象的比例关系,而不应停留在局部去过分计较烦琐细节的比例。初学绘画可借助工具测量的方法去求得基本比例的准确,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应逐步抛弃这种方法,着重凭感觉、眼力,相互比较,训练观察能力的准确。
4、透视
看到的自然界物像呈现近大远小的空间现象,就是透视现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把透视现象准确地表现在画面上,使其形象、位置、空间与实景感觉相同,这就是绘画透视。在素描中,透视的运用是在画面上确定物体的深度,即物体及其各部分的形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创造空间效果的基本因素。所以说,透视法则是写实造型的重要依据,掌握透视基本原则是准确观察,真实描绘物像空间关系的基础。
5、就是素描的主要表现形式——明暗了
明暗是素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描绘物像立体与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呈现一定的明暗关系。光源的强弱,距离光源的远近及照射角度的不同,都会使物像呈现不同的明暗。明暗除了表现形象的立体感,在画面中更是表现整体空间效果的主要因素,明暗的层次处理及虚实、强弱的对比作用,是表现前后空间关系和整体气氛的基本手段。
素描的三大区域:亮、灰、暗。光线直射到物体上,都会存在这样的一个关系,在物体上自然形成这三个区域。当然玻璃、金属等制品,会有一些特殊现象,但是其根本还是离不开三大色区:亮、灰、暗。
素描的五大调子:亮、灰、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其实静物素描中,对物品的刻画,一般就是从这几个色调入手,一般情况下对这五个色调的表达,特殊材质制品上可能就不会全看到这几个调子了,比如玻璃、金属类制品。
九、2020自考本科素描理论考试内容?
一、课程内容
本章系统地介绍了从原始洞窟壁画到现代素描的发展概况。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法国古典风格的素描、俄罗斯素描艺术等对现代素描体系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作了重点介绍,包括法国艺术家马蒂斯和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个人艺术成就。现代素描的多样性风格是设计素描的重要来源,通过对现代素描的认知,理解设计素描的造型要求。
十、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
他为了画好奔跑的马,常常跟在马车后面,仔细观察马跑动的样子。有一次,他只顾观察,没有注意脚下的路,结果摔了一跤,满身尘土,手、脚、脸都擦破了。他爬起来,又继续追赶。
徐悲鸿画马入了迷,整天沉浸在马的世界里。他几乎每天都要画马,他小屋的墙上,贴满了骏马图。
功到自然成,徐悲鸿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画的骏马成了世界公认的艺术珍品。你看《奔马图》中,那气势雄壮、四蹄生风的骏马,奔腾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显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那强劲的铁蹄,仿佛发出“嗒嗒”的蹄声,催人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