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是?
一、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是?
作者是:董希文 下面是介绍:董希文,油画家。浙江绍兴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43年后在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画。1946年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预科主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作品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有《董希文作品选集》、《董希文画辑》等。
二、1953年开国大典油画作品作者?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受中央美术学院交付任务绘制的一幅画,于1953年9月27日完成,图刊载于《人民日报》。
作者董希文(1914—1973)是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西画系就读,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三、开国大典油画价格
开国大典油画价格一直备受关注,油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其价值也随之得到认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作品更是备受珍视,其价格更是难以估量。
开国大典油画价格的特点
开国大典油画作为国家重要历史事件的记载,其艺术品价值不言而喻。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见证,体现着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精神风貌。因此,开国大典油画价格的特点主要包括:
- 历史意义:开国大典油画承载着开国历史的重要片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 稀缺性:由于其特殊性和数量限制,开国大典油画稀缺性较高。
- 艺术价值:同时作为油画艺术作品,开国大典油画也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
评估开国大典油画价格的因素
评估开国大典油画价格的因素众多,需全面考量作品本身的特点以及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情况:
- 历史背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对作品价格影响显著。
- 作品品质:画家水平、表现技巧、色彩运用等均对价值产生直接影响。
- 市场 demand:受到市场的欢迎程度将直接反映在开国大典油画价格上。
开国大典油画价格的市场表现
目前,开国大典油画在市场上的表现仍然稳定。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升温,一些稀有的开国大典油画价格更是节节攀升,成为投资收藏的热门选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开国大典油画价格也存在一定的投机因素。在投资时需谨慎选择,审慎评估作品的实际价值。
结语
总的来说,开国大典油画价格在艺术市场上拥有着独特的位置,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更体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珍视。在收藏、投资时务必谨慎,理性参与。
四、开国大典油画的意义?
《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五、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在色彩的运用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以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遂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愉气氛。
六、欣赏开国大典油画的感悟?
作为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油画,开国大典油画展现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时刻,每一位身着华服的人物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转变和历史的进程。这幅油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烙印。通过欣赏这幅油画,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气息,也能够深刻理解新中国的诞生对于中国人民和世界的意义。
七、对开国大典油画的评价?
毛主席开国大典的油画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标语映入眼帘之时热泪盈眶,深切缅怀毛爷爷和革命先烈!
八、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鉴赏?
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
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九、油画开国大典构图赏析?
1.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
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
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2.《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原作不幸遭到两次修改,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真迹首度向公众开放。该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4年12月,《开国大典》草图首面世,并将在2015年1月8日的“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中展出。
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十、开国大典油画多大尺寸?
开国大典油画是由著名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的,具体尺寸230x405厘米,是伟大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