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鉴赏评述与体会?
一、什么是艺术鉴赏评述与体会?
艺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鉴赏是要有具体的门类。如诗歌,绘画,音乐,舞蹈。评述的时候要结合作品产生的年代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作者的历史背景,与作者同属一个历史时期的其他作者的情况,评述的时候还要关照当下,取得人们的共鸣。
二、作文什么是赏析?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1、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
2、修辞手法的作用。
3、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赏析怎么写
首先要找到赏析的点,也就是你在阅读这篇诗文时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要写长篇的,就全面一些;如果字数较少,抓住一个点就行了。
一般的思路:先总体概述一下诗文的内容,说了个什么意思,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然后再分句(诗词)、分段、分章节(文章)来进行赏析。
其中注意,诗词要着重赏析动词和形容词;文章要找出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也即是能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然后再找出诗文中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对偶、象征、顶针、回环等等。说出这些修辞手法在增加文采上起了什么作用。
如果能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遭遇来分析,那就在这里结合诗文内容评述一下。
最后,如果这篇诗文具有里程碑作用,就在文末着重指出。
总之,顺序就是先概括,后具体,最后升华。内容上是先具体阐述,后抽象评价。
三、文艺述评是谁的作品?
《晋江当代著名文艺家述评》是2010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志峰。主要整理了晋江当代的著名文艺家的作品。
书名
晋江当代著名文艺家述评
作者
刘志峰
类别
文学艺术
出版社
社厦门大学出版
出版时间
2010年
四、文艺评述是谁的作品?
文艺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例如,《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五、如何培养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
美术欣赏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与感觉,从中得到美的启迪,享受美的过程。欣赏能够激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以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和品质。利用网络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艺术分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加深理性认识;提供名作名画,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引导观察;加深名作研究、发挥想象力。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美术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而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提高欣赏的水平。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加强对作品的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要渠道。“百闻不如一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基础理论知识与欣赏作品并重起来,利用教学资料,对名作进行分析讲解,《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地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课,学生对什么叫绘画、什么叫油画、水彩画等都不了解,分辨不清,就谈不上去欣赏绘画作品。所以,把油画、水彩画的特征在课堂前几分钟作一介绍,让学生对油画、水彩画的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理论与名优作品相结合的基础上,去感受名作给予观赏者的美的享受,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学生观察体验,从中受到教育
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观察,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美术教学离不开观察,美术欣赏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视觉感知。观察方法这时也就比较重要了,我在讲王式廊的作品《血衣》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察其型。《血衣》艺术风格质朴、浑厚,画家通过自己对艺术形象强烈鲜明的感受,对人物造型的准确的把握,以精湛的艺术技巧,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认识和表现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形似与神似的统一,表现与再现的统一。《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画家从现实主义出发,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奔放粗犷的线条,对人物细节的虚实处理达到了画面真实与现实真实的统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加深对名作研究,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讲,畅所欲言,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加深对名作的再认识。
3 学生发挥想象力,体现审美的主要功能
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大胆鼓励。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然,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和发展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弄明白,更要追求讲艺术。有人总认为“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给学生看,或者认为美术就是教学生画画。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了解画者思想情感,与艺术家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
4 进行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大大地增加信息量和科技量。从而使美术教学形成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审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目标。
欣赏课的教学呈多元化、丰富化、趣味化、网络化发展,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水平和欣赏分析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所以,丰富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审美情趣,还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积极探索。
六、简述绘画艺术的目标?
以绘画为目的的目的
因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美术课程标准是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标准,目的是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七、美术欣赏《春》?
欣赏·评述《春》教材分析《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提切利创作的一幅经典的世界名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旨在贯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精神。
该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主张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解读和欣赏作品,又能通过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情境。
教材所提供的背景资料,正体现出上述美术教学的思想和理念。
对于美术及美术作品自身的一些特点,包括形式语言等也是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对作品形式语言的关注,也是编者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此外,作为受过一定教育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知识。
这些普通知识是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之源,它既是专业知识发展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普通知识涉及广泛,美术的普通知识也是其中之一。对经典美术作品的了解,是当今社会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普通知识。
编者对选择作品的经典性的关注,也反映了对这一间题的认识。
教材采用大版面的呈现方式,旨在让学生获得对作品有效的"目力接触",获得整体的视觉感受和认识。
第二、三个版面,采用了局部分解、加注、解释和相关背景、作品介绍等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具体地理解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化情境。
而这两个版面的关系也是互相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在这两个版面之间来回翻看,从而产生整体+局部+整体的一个学习方式和与之相应的综合+分析+综合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在认识作品的形式美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隐性目标: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的态度,养成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人文精神。培养丰富的情感。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作品与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系以及作品的形式美。
难点:了解作品中神话人物的象征与寓意关系。
教学准备该课的学习除了使用美术教材以外,还可以使用历史教科书,重点学习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知识。
电视机和VCD机,观看有关的资料片,利用电脑软件和网上测览,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教学过程 :
一.以问题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导人春天的环境。问题:你能描述春天的感觉吗7(要求学生用形容词或一句话表达)鸟语花香,微风习习,富有生气,春回大地,万木争荣。
春天是美好的、富有生机的,春天是作家、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
(出示几幅表现春的美术作品)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春"有关,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页,欣赏作品《春》。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内容问题:你能在仔细观察后,描述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和细节吗?能客观地说明这件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春的印象吗?(1)描述:在桶树林里,一群人且行且舞,人物的聚散组合,极富节奏感;满地长着各种奇花异草。
这是一幅蛋彩画。"蛋彩画"见课本第2页(请同学阅读)\'介绍作者:(演示课件)桑德罗·波提切利是意大利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有相当多部分采用的是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题材。问题:这里出现了一个新词"文艺复兴",大家知道什么是"文艺复兴"吗?"文艺复兴"见课本第2页。
(请同学阅读,演示课件)问题:你能说出画中人物与春的关系吗?(2)分析:作者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的诸神的富有想像力的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
这里提到"神",所以我们来了解"希腊神话"。"希腊神话"见"希腊神话"注释。(课件显示)这件作品是作者按照诗人波利齐安诺的诗创作的。中间那位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课件显示局部形象)是全面的+心人物。她的形象端庄、秀美,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她举着的右手好像控制着整个画中的人物。左边三位"H惠"三女神(阿格莱西、塞莱亚、伙美罗西尼)被描绘得富有生气。女神沫浴在阳光里,正相互携手翻潮起舞。右边的一个象征"美丽",中间一个象征"青春",左边一个象征"欢乐",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机和欢乐。在画的有边(自左向右),分别是花神、春神和风神。三个形象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季节即将来临。而在画面上占有显著地位的男子形象,则是最左边那个好像在采摘树上果子的力神墨丘利(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U。实际上这位众神的使者是在用他的神杖驱散冬天的阴云。他在这里是报春的象征。此外,在维纳斯头上,还飞翔着被蒙住双眼的小爱神丘比特。他正在朝着左边的人准备把金箭射出去。谁要是中了他的金箭,便产生如痴似狂的爱情。由于这一群唤醒春天的众神的到来,整个桶树林里洋溢着春天的活力。这一切,都是作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灵写照。他把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丰富的形象象征性地铺陈在这一幅画上。问题:作者在画上展示了那么多充满青春的欢欣的天神形象,尽管他们显得庄重与自信,为什么又略显忧伤呢?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尽管描绘的是春,但画面却透出纤弱和淡淡的忧郁。其实,这种伤感情调正是当时贵族文化的通病。波提切利是皮革商人的儿子,排行第七。早年带有明显的民主气质,后得宠于美第奇家族。由于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多变,加上自己身份与众不同,在看到急剧的城市贫民与工人革命的斗争中,美第奇被逐,宗教改革家萨伏纳罗拉被焚,德国皇帝人侵和城市共和政体瓦解……使他感到恐俱与彷惶。而画家内心的忧郁,似乎交织在他以后的绘画创作中。他和宫廷内一些文学家、思想家关系甚好,这使得他的作品内容寓意深刻,人物情绪复杂。问题:通过以上描述、分析,你能说出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理念和情怀吗?解释:构图以风景衬托人物,人物安排上别具匠心。以1个人和1组人(3人1组)构成的重复,形成了多与少、聚与散的节奏变化。以典雅而朴素的色彩,形成人物明亮、背景深暗的对比效果,突出了人物形象。画家借助于既富有弹性又节奏感极强的线条来体现人物的形体之美,使画面精致明净,具有一种装饰感。在维纳斯的花园里,春天是永恒的:花香袭人,微风吹拂,绿色的桶园挂满了金色的果实;郁金香、银莲花、水仙花遍地开放。在这春的气息中,代表生命之源的维纳斯略带忧郁的神情更激起人们对美的遇想。问题: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栓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三.评价。作者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表现主题。画中虽为神灵之境,却洋溢着人间的世俗之情,给人间送来爱与美的温缮。他的作品不仅富于诗的想象,而且在造型手法方面独树一帜。这就是画家不完全依靠欧洲传统绘画的明暗造型法,重视线条的表现、细节的刻画,追求装饰效果。整个画面在表现春的欢乐中又十分矛盾地带有一种忧郁的抒情和淡淡的幻想,使作品韵味深长。四.练习活动。回顾我们今天欣赏《春》的过程,并思考一些问题,彼此分享。你可以使用以下词句作为开头,写出两三点收获。我学到了……我惊讶的是……我开始在想……我再次发现……我感到……我想我将……五.教师小结。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当你欣赏一幅美术名作时,如同在聆听一首名曲,领悟和感受其中的思想与美,那真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今天,我们师生共同体会到了!